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寰枢椎是连接颅骨和颈椎的重要结构,决定着颈椎40%以上的活动功能。寰枢椎骨折、横韧带损伤、炎症、肿瘤、退变和畸形等均可引起寰枢椎失稳。寰枢椎失稳可进一步导致脊髓、神经损伤,甚至出现呼吸障碍威胁患者生命。随着现代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创伤损伤等引起上颈椎失稳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对于需要外科内固定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一期后路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与分期前后路切开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严重前柱损伤后骨缺损的疗效对比,探讨其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自2009-01-2011-01对48例AO分型A3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随机施行骨水泥强化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各24例。计算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综合评估2种术式的手术疗效。结果 联合组获得随访平均23.2个月(18-36个月),强化组获得随访平均21.8个月(18-24个月)。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和ODI评分、Cobb角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强化组各数据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后路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胸腰椎严重前柱损伤安全、近期疗效满意,可预防骨缺损形成后前柱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法对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诊断价值。方法:2003年9月~2011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患者97例,男48例,女49例,年龄17~87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L1/2 7例,L2/3 14例,L4/5 33例,L5/S1 43例。均行血细菌培养检查。均在CT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经皮椎间隙穿刺抽吸活检,根据穿刺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A组用传统穿刺方法(即方法A),于病变椎间隙经CT定位皮肤穿刺针进针点位置,置入21G穿刺针抽吸标本;B组,如果方法A未抽出液体,则注入生理盐水,再回抽液体(即方法B);C组,如果方法B未抽出液体,则在病变椎间隙对侧经CT定位皮肤穿刺针进针点位置,置入另一根21G穿刺针进入椎间隙,从第一根针注入生理盐水,再用对侧的穿刺针回抽液体(即方法 C),方法B、C称为改良穿刺抽吸活检法。穿刺标本均行细菌培养检查。改良穿刺抽吸活检取得标本的成功率与传统穿刺法取得标本的成功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与穿刺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97例患者均取得了标本,其中A组41例,B组36例,C组20例。97例患者采用方法A穿刺活检,仅41例取得标本;对采用方法A未能取得标本的56例患者采用方法B或C穿刺活检均能取得标本。方法B+C取得标本的成功率与方法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97例穿刺标本中,93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95.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47例(50.5%),链球菌/肠球菌17例(18.28%),大肠杆菌13例(13.98%),假单胞菌10例(10.75%),其他6例(6.45%)。97例行血细菌培养,其中47例(48.5%)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27例(57.44%),链球菌/肠球菌9例(19.15%),大肠杆菌6例(14.77%),假单胞菌4例(8.51%),其他1例(2.13%)。穿刺活检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细菌培养阳性的47例患者,穿刺活检标本细菌培养均阳性,且培养出的细菌与血培养细菌一致。结论:椎间隙改良穿刺抽吸活检能提高腰椎化脓性椎间盘炎的病原学诊断率,其方法简单,取得标本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thoracolumbar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T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后临床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并行PVP治疗的1974例TOVCF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合并症等相关信息,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1年时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将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4分视为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将其归为疼痛缓解不佳组,并从疼痛缓解满意的患者中随机抽取相同例数有术后1个月胸腰椎MRI且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1974例TOVCF患者中,共有81例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4分,占患者总数的4.1%。疼痛缓解不佳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所纳入的各项观察指标中,两组术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折椎体数、骨水泥分布情况、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或术后1个月胸腰筋膜损伤的发生率及抑郁症人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BMD低(OR=3.475,P=0.025)、术前或术后1个月存在胸腰筋膜损伤(OR=3.952,P=0.003)、骨折椎体数多(OR=3.640,P0.0001)、骨水泥分布不佳(OR=3.216,P=0.016)、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不足(OR=0.081,P0.0001)、合并抑郁症(OR=3.616,P=0.014)是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低BMD、术前或术后1个月存在胸腰筋膜损伤、多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不足及分布不佳、合并抑郁症是TOVCF患者行PVP治疗后临床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Kümmell病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 ,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8例Kümmell病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不同影像学改变,将其分为Ⅰ~Ⅴ型。其中影像学表现以骨不连为特点的定义为Ⅰ型(78例),治疗方式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影像学表现以不稳定为特点的为Ⅱ型(30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继发椎管狭窄为特点的为Ⅲ型(27例),手术方式为后路减压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以后凸为特点的为Ⅳ型(23例),治疗方式为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影像学表现为以上3种或4种类型混合存在为特点的为Ⅴ型(10例),治疗方式取决于引起患者最主要症状的类型。随访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观察伤椎高度有无丢失或继发后凸畸形,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54个月随访,平均28.4±4.6个月。Ⅰ~Ⅴ型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8.0±1.7、8.2±1.6、8.4±1.4、7.9±1.2、8.5±1.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1.3、2.2±1.2、2.3±1.4、2.2±1.4、2.3±1.5分;ODI评分由术前69.5±2.8、68.5±2.6、69.7±2.2、65.6±2.7、68.6±2.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8.1±1.5、37.1±1.3、34.1±1.3、35.2±1.4、33.1±2.1分。所有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11.3%,19/168)患者伤椎高度有所丢失或继发局部后凸畸形。伴有神经功能损伤的1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由术前12例C级改善为D级3例,E级9例;D级3例均改善为E级。结论:本研究表明Kümmell病的新Ⅰ~Ⅴ型分型方法客观、简单、易行,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成人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12月我科共收治成人单纯寰椎骨折患者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18~72岁(45.3±14.0岁)。7例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硬颈围固定;22例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头颈胸支具固定20例,halo支具固定2例;29例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20例,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9例。对患者进行常规随访,记录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采用CT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14.3±4.0个月)。随访CT示,采用硬颈围固定的7例稳定寰椎骨折及采用头颈胸支具或halo架固定的22例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20例行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的伴有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有18例获得骨性融合,2例未融合但内固定仍牢靠。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9例行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的患者均无寰枢椎失稳征象。治疗前ASIA分级D级4例,E级54例;末次随访ASIA分级均为E级(Z=-2.000,P=0.046)。治疗前VAS评分为4~8分(6.6±1.0分),末次随访为0~2分(0.4±0.7分)(Z=-6.682,P0.001)。保守治疗者有2例枕部发生皮肤压疮;手术者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对于稳定的寰椎骨折,采用硬颈围固定即可;对于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采用头颈胸支具或halo架固定可取得良好疗效;对于伴有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或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属于骨髓中的非造血干细胞,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骨细胞以及脂肪细胞等,是最有前途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目的:探讨定向诱导分化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的关系。 方法:无菌抽取日本大耳兔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采用成脂诱导培养基和成骨诱导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培养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苏丹Ⅳ染色、Von 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比较细胞成脂和成骨率。以正常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7 d成脂诱导后细胞浆开始出现小脂滴、细胞无序,培养21 d后细胞浆内形成高折光性的脂滴。苏丹Ⅳ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中心的细胞浆内存在大量的颗粒状红色脂滴,对照组仅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7 d成骨诱导后细胞逐渐汇合成铺路石状,并且形成多个结节;培养14 d后能够看见褐色点状矿化结节中心;培养21 d后形成小片状矿化结节。成骨诱导实验组成骨率为40%,成脂率为20%,显著高于对照组(成骨率为5%,成脂率为5%)。结果提示在适当的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一部分转化为脂肪细胞,另一部转化为骨细胞,并且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即分化的脂肪细胞多,骨细胞则少;反之分化的脂肪细胞少,骨细胞则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骨水泥形态分布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对56例(67椎)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进行PKP手术,依据骨水泥形态,将其划分为点式支撑组、平面支撑组和立体支撑组,比较术前、术后7d、12个月VAS评分,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邻近节段术前及术后12个月椎体骨密度变化.结果 术后12个月,3组间VAS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03),LSD检验,A组与B组、C组比较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03,P=0.002).术后12个月3组的椎体高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3),LSD检验,A组与B组、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01,P=0.001).术后12个月邻近椎体平均骨密度t值变化,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1),LSD检验,A组与B组、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171,P=0.023),B组与C组比较P=0.031.结论 PKP手术的骨水泥形态对于治疗结果有影响,平面支撑骨水泥形态具有较好的应力分配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